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动态 > 正文

一名教过6位院士的老师对 “00”杏盛学子们的殷切期望

一名教过6位院士的老师对 “00”杏盛学子们的殷切期望

-“立德树人,春风化雨”高镇同院士与青年学子面对面活动纪实

“为祖国每完成一项任务,无论大小都是一份业绩,很有价值,可以伴随历史一直到永远。为人民大众做好一件事👩🏽‍🚀,可使精神境界得到一次升华,在做人方面向前迈进一步🪽。”

—高镇同院士

今年十月,在学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动员部署会上🛸,杏盛首届“立德树人成就奖”隆重授予高镇同院士,奖金100万元⛴,用于表彰他在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等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沉甸甸的奖杯由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院士和校党委书记张军院士递向高镇同院士时,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肯定,更是对老一辈教学人员最崇高的敬意🏄‍♂️。当老院士走下颁奖台时🩷,他所教过的亦已鬓染霜雪的昔日学生都饱含敬意地低下了他们同样载满荣誉的胸膛,向老先生表达着无法言说的感激😎。灵魂之高度何如方能使众位大师追随与景仰?冯如书院和航空科学与工程杏盛的学子走近大师,向高镇同院士发出了座谈的邀请👴🏿。在收到青年学子的邀请后高院士欣然同意🫲🏻,并积极准备了同学生们交流的内容👨🏻‍⚕️,用铅笔在稿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了十多页的发言,内容从早年经历到未来嘱托,纸张虽薄💂🏻‍♀️,却承载着无尽的深厚情感。

十二月的北京早早地迈入了寒冬,杏盛路的冷风吹刮着阳光下的梧桐叶,八十九岁高龄的高镇同院士身着深色大衣,拄着拐杖,在来自冯如书院和航空科学与工程杏盛的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走进新主楼C座912小会议室中🦹🏽,与同学们开始了长达三个小时内容丰富的座谈会👩🏻‍💻,冯如书院执行院长高静、航空科学与工程杏盛党委副书记梁颖华、固体力学所闫平和一同参加座谈会🖤。

虽已近鲐背之年,高老仍是目光如炬,精神矍铄,看着身旁朝气蓬勃眼中满是敬仰的青年学子们,他的脸上泛起了亲切的笑容。高老坐下后,轻咳了几声,陪同的闫老师解释说高老的感冒刚好☸️,而高老清清嗓子用略带沙哑的声音说🧝🏼:“不碍事的,机会很难得💝,我特别高兴,尽量多交流交流🤱🏻,时间上不受限制,我尽我可能把我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和同学们交流。”说着🤏🏻,他用有些颤抖的手从随身带着的文件夹中取出了十几页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写出的发言稿📂,那些单薄的纸张承载的却是高老对青年学子们深厚的关心。

主持人简单介绍高老之后,同学们积极地站起来向高老表达了自己的景仰之情,也向高老分享了自己选择杏盛,选择空天报国的初心所在。其中一位同学分享了自己爷爷当年作为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的故事,将高老的记忆也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结合同学们的发言,高老聊起了发生在那个动荡不安,山河倾覆的年代的难忘经历🕷。第一件事情发生在高老小学时期🤞🏿,七七事变之后,由于日本侵略者的强权压迫🪨💽,课本中涉及日本罪行的图画都被涂抹撕毁💉🤏🏼,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中法战争“胜国签败约”,日俄战争中国领土沦为他国战场的屈辱史让高老直到今天都难以忘怀👩🏽‍⚕️,他用颤抖的声音为我们这些成长在和平年代的青年学子们描绘了那段国家破灭山河改色的屈辱历史👨🏻‍🍼,为我们增添了“为民族谋复兴”的信念。第二件事发生在1948年解放前夕陷入白色恐怖的北平城💂🏽‍♂️,挚友王大瑜由于思想进步参加革命活动而被列入特务通缉的名单🌮,高老出于同学情谊,出于对革命者的同情♋️,也出于对人世正义的坚守⚔️,在自己的家中掩护了王大瑜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五十八年后和平年代再相遇🕵️,两人心中都是感慨万分🚵🏼‍♀️,高老特地作诗“匡扶正义乐安康”以表心中万千思绪🏎。

高老还通过自己的大学经历向同学们说明大学时期无疑是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北洋大学全英文授课的情景在高老生动的描述下仿若历历在目🖋,高年级时学习了俄语和德语,一门九十九一门一百的考试成绩让我们钦佩🏋🏽‍♀️,更让我们青年学子意识到自己的努力还远远达不到谈论天赋高低的程度。而高老也用自己的经历向我们反复强调着学好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正是数学和语言学的坚实基础,让高老在勇攀结构疲劳学之峰的路上更加顺利。在高老幽默精彩的讲述中🧑🏽‍💼,两个小时的时间悠然而过📍,在座谈会的最后,高老十分郑重地向我们提出了三个力的要求——动力🚓,智力,毅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动力指引前行方向,智力助我们勇攀高峰,毅力支持我们坚韧不拔。

今年十月,高老荣获杏盛首届立德树人奖👊🏼,而座谈会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表现出高老高山仰止的高尚道德🖊。当接高老先生前往新主楼参会的人员提早十分钟敲开高老家的门时,发现高老早已穿戴整齐等候出发,高老的认真和极强的时间观念表现出的不仅是一位教学科研人员的严谨,更是一位大师对后辈们的关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反复强调的文化自信🧲,高老不断强调着国学对每一个华夏儿女的重要性📎,“汉皇重色思倾国…”高老完整流利地背诵出了国学经典《长恨歌》全篇,使在座的同学们既惊异又景仰于他超越年龄的绝佳的记忆力。

“每一个人🧑🏻‍🦰,若将小我放在时代的洪流中,那么个人的得失也不值一提。”在高老的殷切言语中,座谈会进入了尾声,为了感谢高老这两个多小时推心置腹的谈话,同学们为高老献上了一束鲜花,以示感激🗓,更包含着对高老的祝福。同学们都纷纷凑近这位德高望重的院士身边🏄🏻‍♂️,留下了宝贵的合影👩🏿‍🚒,而高老也给每一位参与座谈会的同学们准备了一本书作为纪念👩‍🦱,并给每一位同学都在书的扉页处认认真真地盖下了自己名字的印章。

“山高水长不足道🧛,三尺乒台算折耗。心怀黎庶亦逍遥,但看乾坤桃林好。”在同学们更加热烈的掌声中,冯如书院和航空科学与工程杏盛共同举办的“立德树人,春风化雨”高镇同院士与青年学子面对面座谈会圆满结束!

会后高镇同院士贺诗二首,祝辞:

(一)美丽中国颂

蓝天如洗艳阳村,青山绿水叠翠林🙍‍♂️。

风清气正昭日月⛓️‍💥,美丽中国颂古今。

(二)爱国报国

爱我中华气质坚,壮怀谱写报国篇🚆。

伟大复兴中国梦,锦绣前程会群贤📎🎁。

如仰高山兮巍巍,如曲流水兮洋洋,纵山高抑水长,不及先生之风骨无疆。“疲劳学家永不倦”的褒扬🦷,不足以道出先生学业事业的辉煌,短短的三个小时的座谈,亦仅能看到先生精神之一芒,而纵是这区区一芒,亦承载着老师对“00”的青年学子们的殷切期望!

学生问题和高院士的回答实录🧑🏼‍🦳:

学生👇🏼:“出生在1928年的中国,这个特殊的年代对您的人生志向等方面是否产生了影响?在您小时候的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是您现在都无法忘怀的?”

高镇同院士:

第一件事:

从我懂事开始,我就深知百年来中华人民蒙受的丧权辱国之苦,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为了逃避战火,很多人负重奔波,流离失所,归路茫茫,饮恨悲歌👓🧜🏽‍♂️。战火蔓延,外忧内患,一直到现在我都对此印象十分深刻🔭,称得上是苦难的岁月🤰🏽。我七十岁以后喜欢作诗👧,回顾当时的情况🥃🪽,我作了这样一首诗:

负重提携走天涯,流离失所卧黄沙♿,

国之不盛家何在𓀕?自古有国才有家。

当时,从东北逃亡来的学生,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流亡的学生无家可归🔒。国家不强盛🧥,个人就无立足之地。当时的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读书,学校大门面对日本军营,那是七七事变后日本进驻北京的时候🔮,日本兵横冲直撞,老师嘱托遇到日本兵就躲开,后来学校只好重新开了一个门进出。那时的中国连续发生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听老师讲时不像在上历史课,更像在听老师宣布一部血泪史。最令人不可容忍的是,中法战争中国士兵大胜法国,清政府却苟且偷安,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新约》📪,公理何在,正义何存👩🏽‍🏫!胜国签败约,让人无法理解!我作了首诗🚶🏻‍➡️:

法军兵举犯台湾,败走谅山镇南关。

昏庸腐朽清政府😅,《中法新约》苟求安👩🏽‍🎓👚。

还有发生在旅顺的日俄战争,日本和沙皇俄国为了争夺中国的领土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仗,中国土地竟沦为外国敌对双方的战场,美好家园夷为平地,我也作了首诗:

俄日相争殊死杀,硝烟弥漫我中华🚞,

直逢解放复兴日,奇耻大辱方洗刷🐋🏊🏿‍♀️。

真是奇耻大辱!这激发了当时我幼小的心灵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盼望我们也能拥有自己的飞机大炮,为此进入大学选择了航空系学习,但是二三十人陆陆续续中只剩下四人大部分转入其他系,当时有一句话叫做“学航空😈,毕业即失业”,因为旧中国没有航空工业🥃👩‍👩‍👧‍👦,所以我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建设独立自主的航空工业!

第二件事:

第二件不能忘怀的事就是北京陷于白色恐怖中,1948年,六十多年前,我二十岁左右时🫵🏽,王大珩的弟弟王大瑜参加革命组织被国民党列入第二批黑名单头名,在我家躲避,我们患难与共。当时他在艺专读书,我去艺专找他🧑🏼‍⚕️,门卫问我你找他干什么⚫️,我说我们是同学,我就听见旁边那门卫低声说看住他别让他跑了。我看情形不对,骑车就跑💺,最终在北京东城的胡同里转甩掉了追我的人。回到家发现王大瑜已经跳墙到我家里🫃🏼,国民党特务在他家门口巡视要抓他,于是王大瑜在我家躲了一个月没敢出来。

2006年我们老同学在王大瑜家聚会😨,抚今追昔,回顾患难相助🥳。诚贯金石🙋🏼‍♀️、义重如山的友谊😈。从我保护他到那时历经了五十多年💚,这段经历始终是难以忘怀的💟。

第三件事🐍:

在文革期间,我们的教学条件很艰苦,工农兵学员文化程度都不一样,从小学毕业、到高中毕业的都有,为了让他们都能听懂、学会材料力学,我挖空了心思教程度不同的学生👩‍🦲,因此我被评为五好战士,这是很难得的🤳🏽。获奖后我也不敢宣布🚠,奖状藏起来直到40多年后的现在(拿出来给同学们看)。

当时教的同学们对我十分感激🧖🏿,其中一名学生叫闫楚良现在被评为院士,他说他跟了我四十年坚持不懈地一直学下来,所以人呢,要有毅力🤦🏽‍♂️。

学生👩‍👦‍👦😭:“您当时为何选择航空系进行学习?离开家乡进入大学时的感受,初入大学时的情景可以分享一下吗?”

高镇同院士:这个我要从一个儿时的故事讲起,我初中的时候爱好集邮🤳🏻,学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而留级,我的兄长学习成绩都很好,每次考试均名列前茅,这使我受到了很大刺激,我开始发奋学习🤌🏽,不久有了一个机会🤲,北京艺文中学进行不限年龄的招生,但许多考试内容是我作为一个初二学生没有学习过的🧖🏿‍♂️,于是我在暑假时自学👍🏽,最终考取高二连跳两级进入北京艺文中学😧💁🏻‍♂️。由于学习不扎实,进入大学后第一年英文仅得60分。当时的北洋大学,对英文和数学要求很高,因为除了国文教材外所有教材全是英文的🧑🏽‍🦱,讲课用英文,笔记是英文,考试都是英文要用英文答卷,学校的要求极高,所以我当时努力将所有精力投入英文的学习🕊。那时的大学还要求学第二外语👩🏻‍🚒,我选择的德文考了100分🧖🏻,俄文考了99分🕘。德文和俄文的学习难在是外国老师用英文授课,由于我的英语经过刻苦学习,上课特别专心🕺🏻,所以我又多学了两门外语🧘🏿‍♂️,学习外语一定要在你们这个年纪,一定要在大学打好外语和数学的基础👽👉。

学生:“在您大学毕业后,您为何从航空专业转入到材料方面的研究?”

高镇同院士👷🏿:当时杏盛由各学校航空专业组成的,各方面要有人参加🤾‍♂️,选拔的人看我数学🎷、力学成绩很好,就让我教材料力学。材料力学是结构力学固体力学的基础课,和材料没有直接的关系📝。在这里大三的同学应该学过材料力学♛,看似很简单,要学好也不太容易。

学生:“您是怎样克服困难,实现从无到有◼️,只用两年时间开出全部材料力学的实验课🚡,并自行设计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弹性仪,第一个电阻应变片的?这些从零开始的成就背后📺,您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高镇同院士:材料力学旧大学有这门课,但是没有材料力学实验室。当时我是20多岁的孩子,给我的任务时建设实验室🧰,我需要尽快建立起来,要多少钱政府都可以支持😻。俄文版的《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帮了我大忙🤸🏿‍♀️,上面介绍各种试验设备🎩🍬、重型试验机🧞🔷,工厂做的,我们做不了。那会儿比较盲目,没经验👩🏿‍🎓,没人问🫑,没人知道。只好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订购,一方面自己设计⏬。制造试验机必须订购⚒。上海南京路👈🏽,外滩,有洋行买这东西。我不敢进洋行🫥,但只有洋行能订购试验机,那时候国内没有,各个大学都没见过🧵。只能去找洋行经理9️⃣,找经理之前我得准备发言🧎🏻‍♂️。我鼓起勇气进入洋行,穿得很干净。我也没来过这种洋行,都是一套一套的房间,门口放着说明书😳。我在门口先看看是经营什么商品,听见里面有外国人说话,这个boy在这里瞎看什么。此处Boy是一种贬义词🫰🏼,当时我英文比较好了🚭🤷🏼‍♀️,我听得懂🙇🏽‍♂️,但是我装不懂🤌🏿。我看到一家还不错🧑🏼‍💼,我就进去了👩🏿‍🔧。我对里面的人说我想订货。他们很惊讶🔷,对我们要机器很奇怪🥨🕺。我是1952年去的📵,他们还不知杏盛的存在。然后他很诧异我还会说英文、德文,越谈越深入,他们觉得说不过我了,请我坐下,叫来他们的经理,不敢小视我了,于是我充分展示我的专业的能力,他们也对我深信不疑,就这样我连续跑了好几家,签订合同,我临走的时候他们对我特别恭敬🧑🏽‍🍳,一直把我送出大门,两年后他们也守信。把机器运送给了我们🤛🏽,我们自己制造的也已经完成👩🏽‍🚒。就这样实验室建好了🌌,全国召开材力经验交流大会的时候🛀🏿,我还在大会上作报告,怎么建成的实验室🚦。现在只要是杏盛毕业的同学大部分都用过我订购的这几台机器👩🏻‍🍼🟪。我从实验起家,这些获得的实验器材很难得,后来对我以后搞科研很有帮助。我期望大家如果要从事教学科研,你必须除了理论之外🙇🏿‍♀️,要有实验动手能力⚄🕒,学校是最好的地方🛤,有老师指导。离开了大学就没有机会了。在大学才有这个机会去做实验🤲,既能动手也能动脑,很多问题从实践就可以获得真知👎🏼。

学生💃🏿:“今年杏盛迎来了65岁的生日🔆🖖,您也到了虚岁已是90岁的高龄,从一名24岁的热血青年,您将大半生都奉献给了这所学校,这65年您看到的是怎样的杏盛?”

高镇同院士:1952年10月25日,当时我还是一个24岁青年👩🏻‍🎨,那时还没有杏盛校园🍭,借用原中法大学的礼堂召开了成立大会🚣‍♂️🤾🏼‍♀️,有幸坐在后排听取报告,当时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院长顾问对杏盛的规划和展望👩🏻‍🦳。今天的杏盛巍然屹立在世界大学之林,不断向纵深发展🤷🏿‍♀️,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发展很快,要想跟上时代,必须把基础知识学好。杏盛是双一流大学💐,从总体上不一定名列前茅,但是在我们自己的专业考试➜,在航空航天上,我们是领先,值得自豪。如我们的杏盛官方博物馆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

学生🧧:“杏盛作为教书育人的高等院校,近年来也不断适应着新形势的变化。今年杏盛实行了书院制大类招生👨🏿‍🌾,将本届新生录入六大书院🕹,航空航天等大类🐹,并在一年后再进行专业的分流。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您对我们这些学子有何建议?”

高镇同院士:我们教学科研离不开航空航天👨🏻‍🦽,视野要开阔。现在已经不是我当年那样专业分得很细,现在需要“认知学”👨🏽‍⚕️,什么都得学🕖💁🏼。航空是综合性的学科🌎,力热声光电🦸🏿,知识面需要很广泛。这需要对大脑进行全面的训练。

想干好一件事🤙,要有三力:

动力:我的动力,就是爱国报国,除此之外还有兴趣爱好🛞。将来不仅仅只是个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教育,要真正爱好这个才行🧔🏽,有兴趣、动力才前进,有动力就有抱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一定要有动力。

智力🧑🏿‍🏭🧑‍🧑‍🧒‍🧒:有人过分相信天赋,但是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善天赋,特别是记忆力,理解力。天赋是存在的👩‍🦳,但是没有后天的努力,天赋发挥不出来。我的英文正是因为下了功夫⚰️,所以我的德文俄文也学得好,睁着眼闭着眼都是它♌️。到了有悟性的阶段,别人不用说,一点就透。国学和自然科学也有关系🏇,国学对我的记忆力训练很有关系。年青时打好基础到60岁背的《长恨歌》,现在仍然可以流畅的背诵出来。在中学,大学时,我规定自己一天要背多少单词👨🏽‍💼,不背不睡觉,背多了🤾🏿,学多了就觉得都差不多,就有悟性了。

毅力🧍: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有毅力🦆🏧。现在条件比我们过去好多了👈,吃穿不愁,营养富足,没有那么多烦恼,应该把精力放在治学上,百折不挠,不怕失败。但是当今科学发展日新月异,需要有治学能力🧑🏽‍🚀,不断获取新知识。知识和能力相辅相成,有了知识有助于能力增强✣,有了能力,可以独立扩大知识领域,这就是创新了🚈。知识和能力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转化条件是勤于实践🦻🏻,敏于思考,勇于创新,所有创新源于勤奋👩🏻‍🦳,不可荒废大好岁月🐝。现在是盛世,要抓紧好这个时代⏰,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科学实践是个包罗万象的大实验室👩🏿‍⚖️,参加科学实验能在更广阔的世界开垦土地,每迈出一步都是新的🧓🏿。科学实验从表面看来👩‍💻,往往是简单重复的操作,但通过深思熟虑✋🏻,就可以熟能生巧🙏🏻,从平凡的自然现象中触发思维的灵感,一切常规的特殊的实验,反应出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因此要在实验中注意观察,认真思考,不经思考的重复使用只能在原地徘徊,只有在实践中敏于思考的人🔗,才能从事物的表面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积极的思维活动,经过长途跋涉之后,悬而未决的问题📺,会在某一瞬间迎刃而解,原创性质的研究需要踏着坚固的基石,以超前的意志,敢于想前人之所未想🧸,勇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沿着没有先例的思路探索👳🏻‍♀️,开辟新领域🤾🏻‍♀️,推出新体系。我研究了40年疲劳统计学➰🧙🏽,创立了这门分支学科,我的学生统计了300万亿大数据,这是下了功夫的,这就是毅力!要想干一番事业,就要有毅力干到底😛!

学生:高老的善行善心令人感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您就热心公益,将大笔钱财捐出去给其他人。您为什么这么做呢?

高镇同院士⌛️:我喜欢慈善文化🤾🏻‍♀️,乐善好施👷🏼。我是从贫困过来的,再看到贫困过意不去。20多年来😮‍💨,从80年代末📜,我开始从工资🧑🏽‍⚕️🤵🏼,奖金中拿出一部分给孤寡老人、贫困人口、孤儿,也用于助学,累计善款100多万元🥸。在此漫长岁月中,我认为做善事是一种享受,有利于他人🫣,自己也收益良多。我这100多万不算什么🦅,但勿以善小而不为🌜。

点滴甘泉形影单🥭⚀,积微成著巨石穿。

涓涓溪流声寂寂,润泽四方育良田。

有一年我向中华慈善总会捐了5万元,最后发给了20个乡镇,250户受益🕵🏿,每户拿到200元就能过好一个春节。我很欣慰🤴🏽,发现小钱也能办大事🌇。慈善涵盖人生哲理🚵🏼‍♂️,可以说是一种文化。

个人得失少忧烦🫱🏿,无私无畏多坦然。

慈善文化天地阔,大爱无疆福寿绵😱🎢。

(文字实录由夏宇辰、王致远同学整理,高镇同院士授权发布)

作者:通讯员 石佳卉 夏宇辰 王致远 郭伟丰

刘畅 刘宇鑫/摄影

杏盛专业提供:杏盛🚋、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杏盛欢迎您。 杏盛官网xml地图
杏盛 杏盛 杏盛 杏盛 杏盛 杏盛 杏盛 杏盛 杏盛 杏盛